7月8日-15日,艺术设计学院“艺匠青蓝,守‘味’筑梦”传统文化实践考察团先后赴海安、海门、如皋、如东、通州和启东等地,探访南通本地非遗技艺传承人,学习他们精湛的手艺与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,感受南通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、匠人精神的璀璨光芒与时代传承的不朽力量。
烙绘雅趣,葫芦生辉
海安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唐虎,巧手用铁笔,在小小的葫芦上变幻出万千世界。通过探访得知,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这项技艺,唐老师经常走进学校、社区和单位,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公益课堂,引领孩子们走进葫芦烙画的世界,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同时,唐老师也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到他的工作室,一起聊聊葫芦的故事,谈谈其背后承载的非遗技艺,让更多人了解感受到这项非遗技艺的温度与魅力。
现场唐老师还亲自为团队成员演示制作了葫芦烙画,他手持特制的电烙铁,在葫芦表面缓缓游走,如同在绘制一幅细腻的山水画卷,一笔一划间尽显匠心独运。团队成员纷纷被唐老师对葫芦烙画的热爱与执着所感染,也被这项非遗技艺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所震撼。
海曲悠扬,山歌绵长
海门山歌代表性传承人崔立民,他在音乐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,致力于海门民歌的挖掘整理、创作研究、传承教育等工作。在访谈中,崔老师回顾了自己几十年间致力于海门山歌传承的奋斗历程,介绍了海门山歌的分类、音乐特色及其独特的音乐魅力,指导团队成员查看了海门山歌的书籍、曲谱、音频、视频等资料,还亲自上阵为团队成员示范演唱海门山歌,团队成员纷纷跟随他的节奏,满怀兴趣地学唱了几句海门山歌。
崔老师表示,自己作为传承人,有责任、有义务把这样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播出去、传承下去,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当好传承者,他也将带着更多原创的歌曲走进学校、走进社区、走进乡村,让更多的学生和群众了解喜爱、传唱传承海门山歌。
面塑百态,艺传千秋
如皋面塑的第六代非遗传承人蔡晓霞是一名80后,受祖辈熏陶,打小就酷爱面塑等传统文化。在访谈中,蔡老师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如皋面塑的历史渊源、文化背景、技艺特点与制作流程。在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团队成员们不仅克服了起初手法的生疏,还随着老师的细致讲解和自身的不断领悟,逐渐将手中的面团塑造成了一个个形态逼真的足球作品。
随后,团队成员就“新媒体时代,如何更好地传播传承非遗技艺?”向蔡老师作了提问。蔡老师表示,除了每周末开设线下课堂,她还经常利用快手、抖音等直播软件和微信视频号、微博等新媒体平台,分享自己制作面塑的相关图片和视频,还收了几十个小徒弟。在她看来,非遗传承人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转变思维、开放心态,去拥抱新渠道、新平台,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。
藤编经纬,匠心织梦
如东藤编技艺传承人肖新建,从15岁与藤编工艺结缘后,凭借着对藤编艺术的热爱与执着,一步步沉浸在这毫厘之间的精致手艺之中,逐渐成长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。后源于对藤编技艺传承的责任感,肖老师开办肖记藤制品厂,培养了村镇周边30多名年轻的手艺人,他们共同组成了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。
探访当天,肖老师向团队成员分享了自己学艺成长的故事,带领大家参观了肖记藤制品厂生产线。团队成员在体验湿棕绳穿网和编藤后不禁感叹道:“藤编技艺既是力气活,也是精细活,要向手艺人致敬。”当团队成员问到关于藤编手艺传承与发展时,肖老师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学,他就愿意教,希望大家学到一技之长,通过手艺致富,这是藤编手艺的魅力,也是他守艺的价值所在。
石港香糕,窨韵流芳
石港窨糕制作技术传承人张建华制作窨糕已有30多年,他热情地向团队成员介绍了窨糕的历史和制作过程,并欣慰地表示随着现在工艺的提升和大家的喜爱,窨糕售卖时间已延长至每年十多个月,不少年轻人通过网络找到他,专门到石港来购买。
团队成员结合自己所学专业,对窨糕的传统印章图案和包装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思路,这受到了张老师的肯定和赞赏。他表示现在喜欢传统美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,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非遗技艺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中,守住百年老味道,护好传统手艺薪火,让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岁月的温情与匠人的执着。
灶头画韵,烟火传情
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沙地灶头画”代表性传承人杨锦辉已83岁,灶画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看到实践团队一行人来访学习,杨老师非常高兴。他拿出一叠泛黄而珍贵的灶头画画稿,用淳朴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年年有余、事事如意、花开富贵、丹凤呈祥等画稿的美好寓意。实践团成员不禁感叹道,每一幅灶头画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。杨老师现场还指导团队成员简单绘制了几笔灶头画,提出了专业的建议,还布置了作业让成员回校后认真完成。老一辈手艺人的精湛技艺和他们对工艺的执着追求,让我们青年一代深受启迪和鼓舞。我们将以他们为榜样,不断追求卓越、勇于创新、传承文化、服务社会。
此外,实践团还参观了海安市博物馆、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、如皋市博物馆、江海博物馆和蓝印花布博物馆。展望未来,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,将把这次参观的经历与收获转化为学习的动力,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。之后,实践团将把本次探访非遗传承人的所学所思,通过开设传统文化小课堂的形式,把非遗知识带进暑托班,让传统文化薪火代代传。
通过此次探访非遗传承人活动,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南通非遗技艺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,也更加敬佩默默坚守在传承一线的匠人们。作为年轻一代,我们肩负着传播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,前行的脚步坚定而持续。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南通的非遗技艺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,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繁荣贡献更多的力量。(艺术设计学院张晓霞/文 蒋宇晴/图 蔡媛媛/推荐 彭曼/审核)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