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1日至22日,纺织服装学院“经纬烽火青春行”实践团前往海门、常州等地开展“经纬烽火:抗战中的纺织记忆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深入挖掘抗战时期纺织业“经纬织山河”的军民共济史。
从斑驳文字到沧桑实物,解锁经纬烽火密码
7月21日上午,实践团走进海门烈士陵园,从斑驳文字到沧桑实物,从泛黄照片到老旧视频,从复原的历史场景到3D全息投影,大家在聆听现场讲解和沉浸式参观中探寻纺织器具背后的烽火密码。最令大家动容的是静卧在展柜里的那三件纺纱筒,表面磨损的纹路与裂痕深藏着季廷奎烈士“前线战士流血拼命,咱们在后方要把每一根线纺结实”的誓死拼搏精神,这三件纺纱筒既是生产工具,更是刺向侵略者的无形利器。实践团成员阿丽耶·玉散表示,纺纱筒虽然小,但承载的是中国人民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百折不挠、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,它也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奋勇前行。实践团成员们在触摸纺织工具抗战密码中,解码“一根纱线里的家国脊梁”,赓续“小纱筒撑起大后方”的红色匠心。


从驻足聆听到步履寻访,体悟经纬烽火精神
7月21日下午,实践团走进大生纱厂原址,探寻宋祖望、张慎修等纺织工人抗日救亡故事,感悟烽火岁月中普通工人非凡的爱国情怀。在斑驳的砖墙、沉寂的车间、锈蚀的机器与无声的档案前,实践团成员们驻足凝望,认真聆听讲解员的深情讲述。从教工人读书识字,热情地把进步书籍介绍给青年职员和工人阅读,到组织进步的青年职员上课,给工人讲形势、讲抗日救国的道理,教唱抗日歌曲;从建立秘密抗日组织,动员青年工人拿起武器上战场,到对战士们关心备至,把工资全拿出来作为部队的给养,这一系列感人的故事让大家深刻体会到,“经纬”不仅代表纱线,更象征着抗战时期千千万万像宋祖望、张慎修这样的普通工人,他们用自己岗位的坚守与无畏的抗争,在民族命运的经纬线上,绣下了浓墨重彩的爱国篇章。这份“烽火精神”,正是根植于工人阶级最朴素的爱国情感,在血与火的淬炼中迸发出的不屈力量。从聆听感人的故事,到步履坚定地踏入历史现场,实践团成员们完成了从认知到体悟的升华。


从尘封档案到工业遗存,追溯经纬烽火历史
7月22日,实践团走进大成三厂织布车间旧址(现常州纺织博物馆)、大明纱厂旧址(现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)等地,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红色工业之旅。在复原的历史车间里,展柜中褪色的照片和泛黄的档案默默陈列着,每一张影像、每一页纸片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段“纱线救国”的烽火岁月;环锭细纱机与梳棉机等工业遗存静静矗立着,磨损的齿轮和锈迹斑斑的支架诉说着当年工人们前赴后继、夜以继日、战天斗地的爱国故事。当实践团成员们轻轻抚过这些饱经沧桑的机器时,大家触摸到的不仅是冰凉的金属,更是一代代纺织工人用生命铸就的热血丰碑。实践团成员冒宗妍感慨,这些机器会老化生锈,但是工人们“织布为战”的精神永不褪色。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、学院杰出校友韩梁,如今在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,她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大明纱厂变革和发展的历程,她特别提到,从战时的旧机器生产到现在的智能化车间,变的只是生产方式,不变的是纺织人产业报国的初心,她勉励同学们要传承这份“经纬精神”,在新时代续写中国纺织业的辉煌篇章。


此次活动让实践团成员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,伟大抗战精神不仅闪耀在硝烟弥漫的正面战场,也同样熔铸在后方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脊梁之中。这份在民族危难之际,立足本职、心怀家国、勇于担当、甘于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怀永不褪色,也激励大家用行动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中国梦之歌。(纺织服装学院 陈筱洁/图文 冯高倩/推荐 夏爱萍/审核)